访谈

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

时间:2017/6/5 11:07:20  作者:新华网络电视台  来源:新华网络电视台  查看:43  评论:0
内容摘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  ——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答记者问记者: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总量和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人民生活总体上进入小康水平。在此期间,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引人瞩目。请您介绍一下旅游业取得了哪些主要成绩?邵琪...



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


 

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
 

——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答记者问

记者: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总量和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人民生活总体上进入小康水平。在此期间,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引人瞩目。请您介绍一下旅游业取得了哪些主要成绩?

邵琪伟:早在1979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旅游事业大有文章可做,要突出地搞,加快地搞”。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旅游业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实现了由旅游资源大国向世界旅游大国的跨越。

入境旅游人数从1978年的180.9万增加到2007年的1.32亿人次,增长72倍,其中过夜旅游5472万人次,增长70倍;旅游外汇收入从1978年的2.62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419亿美元,增长159倍,成为全球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国内旅游起步晚、成长快,到2007年达16.1亿人次,人均出游超一次,市场规模位居世界前列;出境旅游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步,2007年达4095万人次,居亚洲第一位。2007年,旅游业总收入首次突破1万亿元,达到1.09万亿元。

1978年,全国只有几家旅行社,几乎没有符合国际标准的宾馆饭店,旅游从业人员只有数千人。2007年,我国已有各类旅行社1.8万家,星级饭店1.3万座,各类景点景区2万余家,大中专院校旅游专业在校学生规模73万人,旅游直接从业人员1000多万、间接从业人员4900多万。目前,27个省区市把旅游业列为支柱产业或主导产业,有306座城市建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一个规模较大、基础坚实的现代旅游产业体系初步建成。

上世纪90年代末,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进入新世纪,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日益提高,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我国在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的影响也迅速提高,2007年,中文正式成为世界旅游组织官方语言。

记者:旅游业是一个关联带动作用很强的产业,发展旅游业对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邵琪伟:概括地讲,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做贡献。改革开放30年,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23%。据国家统计局、国家旅游局初步编制的“中国国家级旅游卫星账户”测算, 2004年旅游业实现增加值6472亿元,已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4.05%。

二是为拉动内需、促进相关行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旅游消费涵盖人们外出旅游时所有的日常消费,包括交通、餐饮、住宿业、景区、零售、文化、体育、银行、保险、通讯等109个细分行业受益于旅游业发展。如2000年“十一”至2007年“十一”的21个黄金周,旅游总收入8082亿元,其中带动民航增收394亿元、铁路客运增收263亿元。

三是促进了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我国约70% 的旅游资源分布在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目前全国乡村旅游年接待超过5亿人次,收入超过3000亿元,受益村(寨)超过2万个,受益农民超过2400万。从2002年到2006年,西部12省区市旅游总收入增长118%,年均21.5%,高于同期GDP增长率3.2个百分点,相当于12省区市GDP的比重已达8.6%。

四是为国民经济统筹协调发展做贡献。伴随着旅游客流大量地从东部流向中西部、从城市流向乡村、从发达地区流向欠发达地区,使部分边远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和资源枯竭地区经济振兴、社会发展、投资增加、吸引力增强,促进了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缩小,促进了区域经济协作和城乡互动。

旅游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交流活动,对和谐社会建设可以发挥积极作用。旅游业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对外交流等领域,也具有一些独特的功能。

记者: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旅游业持续快速增长的主要经验有哪些?

邵琪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受到世界旅游界的瞩目。主要有五个方面体会:

一是坚持以改革开放统揽旅游业发展全局。改革开放之初,旅游业是开放最早、吸引外资较多的行业之一,我特别要提及的是,1978年小平同志要求旅游业在上世纪末达到创汇100亿美元目标时,当年旅游业创汇为2.6亿美元,中国的外汇储备仅为1.67亿美元;加入WTO后的6年中,旅游业已提前全面兑现了入世承诺。改革开放使旅游业壮大了规模、增强了实力。

二是坚持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改革开放之初,旅游业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直接关怀下迅速起步。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全国大部分省区市相继把旅游业确定为本地的支柱产业或主导产业,并从我国国情和当地实际出发,党委、政府加强领导,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市场运作、全社会参与的发展格局。

三是坚持服从和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工作全局。从改革开放之初旅游业以接待入境游客为国家赚取宝贵外汇,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到新世纪成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从为国家总体外交和对台港澳工作服务到全行业为2003年战胜“非典”以及为今年年初抗击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作出贡献,始终坚持自觉围绕大局、服从大局、服务大局,得到了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肯定和支持。

四是坚持联合协作发展大旅游。产业关联、行业协作、区域联动、上下协同,既是旅游产业的特点,又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经验。随着旅游业发展的需要,相继建立了全国假日旅游协调机制、全国红色旅游协调机制以及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工作机制等,不少省市县还建立了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的旅游产业发展协调机制,促进了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

五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全行业始终坚持把环境和资源看作是自身发展的生命线,强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并重,大力倡导和推广生态旅游、绿色旅游,建立完善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绿色产品标准、服务标准和管理标准,推动旅游业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

记者: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各国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旅游业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以全球眼光看,旅游产业的作用如何定位?我国旅游业现处在怎样的发展阶段?

邵琪伟:从全球角度看,旅游业是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也是“朝阳产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拉动内需、扩大消费、增加就业、旅游创汇及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等,都具有积极作用,对一、二、三产业都能发挥积极拉动作用,已经引起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重视。温家宝总理在2003年就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2007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提出“积极发展旅游等消费热点”。这体现了中国政府对发展旅游业的高度重视。

从旅游业发展阶段的角度看,中国已经完成旅游产业规模基本形成阶段的主要任务。从现在起到2020年,我国旅游业将进入到规模继续扩大、效益不断提高、发展方式更加科学的新的发展阶段。从现在起,中国旅游产业将全面开始转型升级,旅游产品将从观光旅游为主发展为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共同发展的格局,产业体系将进一步完善,产业素质将进一步提升,产业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发挥,从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记者: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出境旅游客源国,这对旅游业及相关行业意味着什么?   邵琪伟: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推进,中国旅游业将面临重大发展机遇:国民人均收入倍增及有关休假制度的建立完善,将导致旅游消费需求的迅速增加;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使旅游业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深化改革开放,将使中国国际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更加富有魅力。

到2015年,预计我国入境过夜旅游人数可达1亿人次;国内旅游可达28亿人次,出境旅游人数可达1亿人次左右,游客总量将达30亿人次左右。全国旅游业增加值将达2万亿元,占服务业的11%,占国民经济(GDP)的4.8%。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可达1亿人左右。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相关行业提出了新需求。据有关专家预测,届时乘坐飞机的游客将超过4亿人次,需新增飞机1000架以上、新增航班600多万架次;铁路客运将超过20亿人次,需新增列车4-5万辆、新增客运里程7万多公里;水路客运预计接近3亿人次,需新增船舶1万多艘;私家车有望达到5000-6000万辆,还需新建一大批汽车旅馆、汽车营地、加油维修站点等服务设施;各类住宿设施需新增15-20万家,其中星级饭店1万多座,五星级饭店预计增加400座以上;各类景区景点需新增1万多家;其他餐饮、购物、旅游装备、文化娱乐、保险救援、通讯传播、教育培训等围绕游客的服务设施相应也需大幅增加。

面对机遇和挑战,旅游业必须加倍努力,切实保障供给能力和提高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

记者:旅游业发展前景十分美好,但也面临一些问题,当前哪些问题值得关注,如何加以应对?

邵琪伟:当前旅游业面临的问题主要有:入境旅游的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出境旅游将面对许多不可预测因素;国内旅游粗放型的增长方式面临挑战;旅游法规建设滞后等。特别是,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进程的加快,人民群众的旅游消费需求将不断释放,旅游业将面临更大的供需矛盾。

党的十七大之后,国家旅游局按照十七大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对如何更好地推进旅游业的发展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和深入的思考。当前和今年一个时期,重点是推进以下8项工作:

一是全面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服务于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二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是加快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服务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四是着力于扩大就业渠道和就业容量,服务于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五是积极推进全国绿色旅游产业体系建设,服务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六是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旅游文化,服务于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七是配合国家总体外交,积极发展双边、多边旅游合作,服务于推进和谐世界建设;八是积极推进海峡两岸和与香港、澳门的旅游交流与合作,服务于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和保持香港、澳门的长期繁荣稳定。

记者:2007年12月份,国家公布了新的节假日放假办法和《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将对旅游业产生怎样的影响?

邵琪伟:总体看,新的放假办法和带薪休假制度的实施,为居民旅游休闲提供了更大的选择余地,有利于缓解短期的结构性供需矛盾,减少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从而有利于旅游产业的均衡协调发展,长期来说是利好的。我们分析,旅游市场将出现一些新的特点:

一是旅游市场结构将有新变化。由于新的放假办法中上半年假日多于下半年,短假时间增多,因此预计国内旅游上半年长线游客减少、短线游客增加,城市周边旅游将大量增加,而下半年长线游客增加。出境旅游总量将继续增长。

二是出游高峰形成将呈现新的规律性变化。预计春节和“十一”继续是长线旅游的高峰期,随着带薪休假制度的落实,元旦、清明、“五一”、端午、中秋等长周末一方面会出现短途为主的出游高峰,另一方面在春季和学生暑假可能形成若干中长线旅游高峰。对此,我们将密切观察,做好服务。

三是旅游和休闲方式会有新变化。传统观光旅游会继续发展,度假休闲旅游及自驾车、科考、探险、体育、文化和健康旅游等会明显上升,许多旅游新业态将快速发展。

四是旅游市场供给面临新挑战。供需矛盾在一定阶段和局部地区会表现突出,如度假旅游产品供不应求,部分地区旅游住宿设施不足,与旅游配套的基础设施不足,部分时段对交通的压力还会增大。

针对这些新的特点,全国旅游行业将加强假日旅游公共信息服务,探索建立多级响应和快速反应的协调处理机制,保障假日旅游市场健康有序发展。